陸陸續續看了幾個facebook召募粉絲的做法,本來沒打算為此寫一篇網誌,但趨勢發展好像越來越往傳統行銷的模式靠近!! 這個現象值得瞭解一番。
如果經常來我網誌的人,應該看過我寫過幾次「在facebook上的活動,似乎不需要特別的獎勵,就可以吸引網友參加」的論調(例如這一篇) ,我本以為這是social media特別賜給企業的一個"夢奇地",因為有人為了增加粉絲,不需花一毛錢,上網號召「只要我的facebook粉絲超過50萬人,我就要把我即將出世的小孩取名叫蝙蝠俠」 連這樣的玩法也能成功,但看來我還是太樂觀了,美好時光總是走的特別快,已經有越來越多回到傳統的遊戲規則,靠著贈品誘因來達成目的的做法出現。
1.All You Can Jet-jetBlue
現在"只"有大約6.5萬粉絲的jetBlue 航空公司,辦了一個All You Can Jet活動(上圖),目的為了快速增加粉絲人數。只要你在2010年1月底前加入粉絲就有機會獲得jetBlue任何航點的來回機票兩張,一共八週、每週送出一對,也可以加入你朋友的"團",參加四人一組5天4夜的團體獎(但只有前三個加入該團的人才有資格,第四個? 只好對你說「他,比你先到」!),最大獎則是不限次數航點的免費機票一年份,任你飛到爽All You Can Jet。
最有創意的點在這,就是粉絲每增加25萬人,就多一個最大獎名額;另外,每人不限一次機會,你可以每天都來玩一次(就多一張選票 extra ballot) ,這樣的設計當然是為了增加參與感以及朋友拉朋友的效果。
抽獎活動最怕氣氛冷掉,時間一久,大家都忘了有這個獎的存在,所以才會發展出像刮刮卡這類一翻兩瞪眼"生死立現"的抽獎方式。
Facebook有塗鴉牆的功能,你的一舉一動,鉅細靡遺,諸如「你參加了jetBlue活動、你又上來jetBlue為自己投票一次…」這類的訊息都會出現,每多一個動作就多一次被你朋友看到的機會,也增加免費的宣傳。網路上的活動還有一個好處,就是活動的成效是公開且立即的。在facebook上粉絲人數的數字是即時呈現,這就像隨著粉絲的增加,你中獎的機會也跟著增加,有一種看開票的心情「離25萬人的門檻更近一步的欣喜」。對刺激重覆行為跟注意度,這是一個不錯的做法。
2.Fan Woody Campaign-T.G.I. Friday's
另一個「只要…就可以…」的活動。這是T.G.I. Friday's舉辦的Fan Woody活動,只要在9月底前Woody的粉絲超過50萬人,就送給每一個粉絲一人一個星期五餐廳的Jack Daniels 漢堡跟折價券。Fan Woody玩法的規則並不特別,特別的是星期五餐廳不用自己的品牌名當做facebook粉絲專頁的名稱,而是找了一個平凡而真實的Woody。這個活動甚至還拍了電視廣告!!(如下)
還有一系列的影片在這,拍得就像楚門世界似的真人實境影片,各種想辦法增加粉絲的劇情,下面是其中的一部,可以感受一下我說的意思。
捨品牌名不用而改用代言人(不論真實或虛擬)做為溝通的主角,這不是第一個,在電影第十四道門裡,就用過以片中人物經營一個部落格的例子 ,只是找一個不知名的人當主角,而且還投資電視廣告,讓品牌的粉絲掛在這人之下(比Friday's自己的粉絲還多),我還是頭一次看到。
我可以理解改用平凡且真實的人當號召,更符合社交媒體喜歡真實的特性,也為了讓活動增加創意的爆點,否則,這只是另一個平淡無奇的促銷案。但我好奇「在快速增加粉絲之後,然後怎樣」的問題?! (咦~這個主題我寫過兩篇網誌耶!!)
活動結束有了近百萬的粉絲之後,Woody要用真實的個性、還是Friday's的代言人來經營這個粉絲專頁? 網友對Woody的認知是Friday's還是就是Woody?
從Woody的粉絲專頁看來,他經營的很不勤快,上一次留言是三個禮拜前的11/18,我猜Friday's就是要讓Woody"做自己",不然以一個經營品牌粉絲專頁的角度來看,根本不及格。
我的猜測是Friday's只把這個活動當成一個促銷案來看待(是我雞婆想太多嗎?),其實目的是為了吸引顧客上門(消費者到Friday's應該不至於只吃一個漢堡就拍拍屁股走人吧!),整個活動形式是一種手段罷了,實屬可惜啊! 如果Woody能夠積極一點呢? 如果Friday's給Woody設定經營的主題呢? 如果進一步發展新的方向呢?
說到底,行銷的本質、消費者的行為還是沒有因為不同的平台而改變,充其量只是在facebook上吸收粉絲要比官網召收會員的障礙來得低而已,搭配有誘因的活動,達成目標的機會就高一些快一些,平平淡淡的順其自然發展,省了成本,但速度就慢(但有好的創意,還是可以加速達成)。所以修正一下我的說法「有social media,不需要贈品也能辦活動的美夢,還是幻滅了」,我說你可別當真啊!!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