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上文
第三類影片對品牌的幫助,通常集中在提升知名度跟產品實際使用的經驗分享(當然也會有反其道,破壞形象、來吐槽的情況出現),這類影片有許多時候是被搜尋到的,而不是被主動散佈,但可不要小看網友創作的影片,雖然可能因為品質不佳,被主動傳播的情況比第一、二類的影片少,但因為真實,同樣會影響品牌,內容可不可信,值不值得接受,都由網友決定。
素人,偶爾也會有媲美專業水準的佳作出現,今天要介紹的就是一個例子:由人偶忍者開箱Google手機Nexus One-Ninja’s Unbox
說來這不能算是第三類的影片,因為片頭有出現由Google贊助的字樣,應該歸為第一類,不過因為真的滿有趣,我就把它放到這裏。這是由加拿大導演Patrick Boivin拍的逐格拍攝影片,他拍了許多這類作品,相當精彩。
由網友主動拍攝又與產品使用經驗無關,最常見的影片就是記錄品牌在某個場合舉辦的某個活動,例如上個月在台北信義商圈的adidas與Star Wars的活動:
使用經驗分享是這類中數量最多的,隨便google都會找到一堆影片。產品使用經驗並不是所有品牌都有機會被網友拿來拍成影片,因為有些產品適用影音呈現,最常見的是3C、化妝品、汽車或高單價這類大家想了解更多細節的東西,有些先天就缺乏值得拍部影片跟網友分享的點,比較容易用文字或圖片形式敘述。
如果你的產品屬於網友熱衷於拍成影片的類型,那恭喜你,就算你沒有第一、二類的資源,也會在網上出現一堆第三類的影片(iPad這個Apple幾個月後才要上市的產品,在Youtube上就已經有超過12,000部影片了)如果又是正面的訊息!! 那真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;
如果你的品牌屬於"先天不良"?! 千萬不能再後天失調,錯失社群媒體時代,花小小的預算用影片形式來當做產品說明也是不錯的選擇,畢竟聲音+影像的說服力比單純文字或照片來得更直接。
品牌拍了影片當然希望越多人看越好,adidas有一個新招值得參考,「想看更多NBA球星Howard Dwight的隱藏影片,要超過一定門檻才能解開」(下圖)。她鼓勵你分享主影片《Game Changer》到facebook等social media上,這算是一種實際獎勵你傳閱的方法。簡單又直接,只是在技術上如何進行,那就要專家來解答了。
不管用什麼方式,會不會被傳播的取決權在網友手上,一旦對了他的味,就會無償的用力幫你傳下去,不管這個影片傳遞的是不是品牌想說的話,有趣的是,在Social Media時代更強化了「你的品牌定位是由消費者來決定!!」的這個概念,接受你的官方說法,或是自我發展出一套版本,就看那一種定位消費者願意買單。
影片會不會被傳播有它一定的道理:不外新奇、有趣、感人、Kuso、不可思議、真實…,但就是沒有八股這個選項,硬梆梆的一副我要對你說教的官話是行不通的。連教育部這種死腦筋的單位,都知道花個10萬元拍一系列清新的短片(如下),不著痕跡的推廣新的政策了,那你還在等什麼?
全篇完
第三類影片對品牌的幫助,通常集中在提升知名度跟產品實際使用的經驗分享(當然也會有反其道,破壞形象、來吐槽的情況出現),這類影片有許多時候是被搜尋到的,而不是被主動散佈,但可不要小看網友創作的影片,雖然可能因為品質不佳,被主動傳播的情況比第一、二類的影片少,但因為真實,同樣會影響品牌,內容可不可信,值不值得接受,都由網友決定。
素人,偶爾也會有媲美專業水準的佳作出現,今天要介紹的就是一個例子:由人偶忍者開箱Google手機Nexus One-Ninja’s Unbox
說來這不能算是第三類的影片,因為片頭有出現由Google贊助的字樣,應該歸為第一類,不過因為真的滿有趣,我就把它放到這裏。這是由加拿大導演Patrick Boivin拍的逐格拍攝影片,他拍了許多這類作品,相當精彩。
由網友主動拍攝又與產品使用經驗無關,最常見的影片就是記錄品牌在某個場合舉辦的某個活動,例如上個月在台北信義商圈的adidas與Star Wars的活動:
使用經驗分享是這類中數量最多的,隨便google都會找到一堆影片。產品使用經驗並不是所有品牌都有機會被網友拿來拍成影片,因為有些產品適用影音呈現,最常見的是3C、化妝品、汽車或高單價這類大家想了解更多細節的東西,有些先天就缺乏值得拍部影片跟網友分享的點,比較容易用文字或圖片形式敘述。
如果你的產品屬於網友熱衷於拍成影片的類型,那恭喜你,就算你沒有第一、二類的資源,也會在網上出現一堆第三類的影片(iPad這個Apple幾個月後才要上市的產品,在Youtube上就已經有超過12,000部影片了)如果又是正面的訊息!! 那真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;
如果你的品牌屬於"先天不良"?! 千萬不能再後天失調,錯失社群媒體時代,花小小的預算用影片形式來當做產品說明也是不錯的選擇,畢竟聲音+影像的說服力比單純文字或照片來得更直接。
品牌拍了影片當然希望越多人看越好,adidas有一個新招值得參考,「想看更多NBA球星Howard Dwight的隱藏影片,要超過一定門檻才能解開」(下圖)。她鼓勵你分享主影片《Game Changer》到facebook等social media上,這算是一種實際獎勵你傳閱的方法。簡單又直接,只是在技術上如何進行,那就要專家來解答了。
不管用什麼方式,會不會被傳播的取決權在網友手上,一旦對了他的味,就會無償的用力幫你傳下去,不管這個影片傳遞的是不是品牌想說的話,有趣的是,在Social Media時代更強化了「你的品牌定位是由消費者來決定!!」的這個概念,接受你的官方說法,或是自我發展出一套版本,就看那一種定位消費者願意買單。
影片會不會被傳播有它一定的道理:不外新奇、有趣、感人、Kuso、不可思議、真實…,但就是沒有八股這個選項,硬梆梆的一副我要對你說教的官話是行不通的。連教育部這種死腦筋的單位,都知道花個10萬元拍一系列清新的短片(如下),不著痕跡的推廣新的政策了,那你還在等什麼?
全篇完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