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Gap 2010 Social Media Marketing 回顧

東西欠過年實在不好。去年底我說要寫一篇回顧Gap 2010年在social media marketing有那些作為的網誌,不知道在瞎忙什麼,一拖就過了年(其實也不過半個月啊),現在要來趕進度了。

與其說這是一篇介紹Gap案例的網誌,倒不如說這是Gap新時代行銷的我的觀察。

數位時代的品牌行銷與傳統行銷最大的關鍵差異,不是你使用了哪些工具,以前用電視,現在用YouTube;以前用公關event,現在用facebook 粉絲專頁;工具不是重點,重點在於你的行銷規劃,有沒有時時想到「如何讓品牌與消費者的關係不斷發展延續,而不是因為購買產品而終止」。

有些人對social media marketing總愛把重點放在「該選擇哪一種工具或是用了哪一種工具才算是」的迷思,一時實在很難講清楚,如果用廣告的生態來解釋,或許比較容易理解。我想你評斷什麼是好廣告的標準,絕不是根據這個品牌廣告有沒有上電視來決定,而是廣告的創意表現,同理social media marketing也是如此,工具只是加速讓口碑散佈更容易,但如果沒有一個值得被散佈的"關係",用什麼工具都沒差;但如果你創造了一個消費者值得與品牌延續的點,就算是出現在傳統報紙上的一則消息,都可能被網友拍照,在臉書上散佈。

Gap的例子不是最精彩的,但我要強調的是「時時想到讓關係延續」的這件事,就用Gap一連串的活動來說明:

Project Reindeer(類型:促銷):
找八隻麋鹿來決定促銷的內容,不同麋鹿代表不同的促銷折扣,可能是全面六折或是買一送一,每天有一個題目,比賽哪隻麋鹿走得快、走得遠或走最慢,來決定消費者可享的優惠。關係點:同樣打六折的促銷,看DM,只是有沒有興趣去買;由麋鹿決定,則會產生溝通與傳播的話題。

Groupon (類型:團購):
在Gropon網站舉辦一日特賣,用25美元可以買到50美元的禮券,活動前夕針對Groupon的1500萬會員/Gap 3萬名twitter跟隨者/60萬名臉書粉絲/Earlybird Offers的18萬twitter跟隨者發出優惠訊息,一天內破記錄的賣出3億3仟萬台幣(USD 11百萬)。關係點:從發起到結束全在social media上發生,靠著限時,超值優惠,快速傳播(Gap facebook 粉絲人數,從活動舉辦的八月份60萬人到2010年底,已經成長一倍到120萬,對比同樣四個月期間的4~8月只增加5萬人如下圖)。


Gap Deal(類型:LBS):
前10,000名顧客,持手機到實體Gap門市,透過facebook Place的機制簽到,就可以免費獲得一條價值59.5美元以下的牛仔褲或是任選一樣商品打六折的優惠。關係點:因為你透過臉書籤到獲得免費牛仔褲的訊息,會迅速在朋友圈中傳開。

回收牛仔褲(類型:公益):
消費者捐出一條不限品牌好壞不拘的牛仔褲,就能以七折購買一條1969系列的牛仔褲,如果你是臉書粉絲,透過臉書購買,還有粉絲獨享的六折優惠,Gap將回收的牛仔褲全數捐出,做為災區重建的材料。關係點:明著做公益,暗著做促銷,同時開發新客戶,還不忘要網友加入粉絲。



Gap App(類型:EC):
Gap除了有iPhone App-StyleMixer,方便你模擬各種Gap服裝搭配起來的感覺,藉由這個工具讓你建立Gap的購物清單之外,還有iPad 1969的電子型錄,讓你慵懶窩在沙發上翻閱,點指間就能完成購物。關係點:不在店裡也能感受Gap的時尚。

另外還跟foursquare/loopt等手機LBS應用程式合作,來店簽到就…,總之一整年下來,只要是最新興的媒體或服務出現,Gap就會搶頭香,熱情擁抱參與,iPhone/iPad/facebook place/groupon/loopt…,不管是辦一個最普通的促銷,或是公益都不忘製造讓網友在social media上散佈的條件,用LBS簽到賺優惠,在手機上試造型,到店裡消費,再回到臉書上跟粉絲一起分享,巧妙的讓實體購物的體驗不因此而終止,還繼續延伸到虛擬世界。

所以我說,不要只想著如何增加粉絲,多想想與消費者的關係點,如何engage會更實在啊。

同場加映:(social 不是今天才有的產物,只是網路與科技讓她發生的更容易)

這是2010年12月24日聖誕夜,西班牙航空送給JK5208航班的驚喜,同樣的活動如果在十年前發生,雖然一樣會讓人感動,但只會在該航班的親朋好友間傳頌,十年後的今天,有了拍照上網手機,消息在第一時間就會被廣為發佈到social media上,又如果同樣是送禮,發生在登機前或是飛機上,都不會有在輸送帶看到禮物那樣的驚喜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自曝其短是個好生意

「自曝其短是個好生意」這句話要能成立,有一個很關鍵的核心概念,那就是「你的產品不適合所有人」,聽起來像廢話,卻是許多行銷人忽略或是不願面對的事實。這句話反過來說「只有一部分人對你的產品感興趣」,應該就更能體會。  就像你賣檸檬,明明酸得要死,有客人問你「這檸檬會不會很酸?」,又例如被嫌:車子很小、便當吃不飽、東西很貴...,你會回答一個討好客人的答案,避開普遍認知的“缺點”,以為半夜吹口哨就可以壯膽,矇混過關,天下哪有那麼簡單的事。面對這樣的處境,你怎麼辦? 

演算法告訴你,旅遊不需要花大錢,就能看到一樣的風景

想像一下,如果你住台北,起心動念想要出國旅遊,最近才在網路上搜尋日本京都。然後就在社群媒體上看到一則針對你需求的動態廣告影片,一邊是京都的西本願寺;一邊是台北的西本願寺(沒錯,在西門町就有一個日治時代的西本願寺),上面寫著「搭飛機到京都 台幣9000元;搭捷運只要台幣25元」,看到這兒,你會不會有一點動心? 「如果搭火車旅遊,體驗同樣美景只需台幣660元,為什麼要花冤枉錢搭飛機?」。這就是《 德國鐵路 Deutsche Bahn 》推廣「搭火車,在德國就能環遊世界」的核心概念。 概念雖然聽起來很簡單,但要產生說服力而且讓消費者行動,可就需要功力了。因為如果你以為只用傳統的行銷模式,拍一支美美的旅遊廣告、堆砌華麗的辭藻,然後片尾打上「在德國就能環遊世界」的slogan,在電視上強力放送就能讓消費者沒有抵抗力的跟著你走,從出國旅遊改成留在國內,停留在這種層次的溝通,其結果恐怕感動不了幾個人。 有時候不是你不想留在國內玩,只是你忘了在地的美好

只會討好消費者還不夠,現在開始,做個有態度的品牌

看到標題你可能會有疑問「品牌又不是人,怎麼會有“態度”?」。要解釋這個問題之前,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:你認識在網路上賣 家電團購的486 嗎?在2019年九月,他在臉書粉絲頁上Po了一則貼文(如下圖),大意是:  有人攻擊他賣韓貨又炫富,他不但不道歉、示弱、求原諒,反而火力全開地反擊說「你們這群白癡弱智,我不只賣韓貨,還賣美、德、日、台、中國貨,不爽喔?我什麼都賣就是不賣台灣不賣良心」。然後,再繼續加碼「我還不止沛納海、勞力士,搭飛機都搭商務艙,你們搭過嗎?傻子...」!